终于遇到你——杨嵋老师开营致辞|“启发原创心灵•相约论语一百”2019年方太青竹简大型公益文化夏令营系列报道(三)

尊敬的季谦先生,尊敬的各位老师、各位营员,大家上午好!

 

首先,我作为文礼书院团队一员,欢迎大家的到来。

 

杨嵋老师在“论语一百”开营仪式上致辞
杨嵋老师在“论语一百”开营仪式上致辞

 

非常感谢此次营队的同仁给我这个机会与大家做简短的交流。虽然我是第一次正式参加“论语一百”的开营仪式,但是2010年时我就收到了当年第一届“论语一百”开营仪式的邀请,可见我和“论语一百”也还是颇有缘分的。那时我还生活在德国。已经在德国正式推广读经五年,和国内读经同仁有着广泛的联系。因此第一届“论语一百”夏令营举办之前,北京读经推广中心的周主任就邀请我来参加开营仪式,但可惜当年我错过了。这是一个莫大的遗憾,因为现在回想起来,那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。能够出席见证的人是非常有幸的。一晃,十年过去了。“论语一百”也走到了第十届。所以各位同学,大家也不要觉得这三十天似乎很长,实际上,这三十天眨眼就会过去,乃至十年,也不过是一响指之间。

 

2009杨嵋老师邀请王财贵先生在德国巡讲

2009年,杨嵋老师邀请王财贵先生在德国巡讲

 

但是各位仍然非常非常幸运,在这么美好的年纪,就接触到读经教育,接触到这种生命的学问。那么我也作为半个过来人,提醒大家珍惜这三十天,认真读经,认真学习读经教育的理论。钱宾四先生说,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心灵。而每一本伟大的书的背后,都有一个伟大的心灵。在这个一百年都不读经的年代,大家能在青春之时与经典相遇,与这些经典背后的伟大心灵相遇,也可称得上是稀有难得了。而能不能通过这次“论语一百”,让这些经典言教和圣贤人物启发你的心灵,让天光透过这些相传两千多年的文句,照亮你的心灵,这都是取决于你自己。

 

所以在你面前的,不仅仅是三十天,一百遍《论语》,几十遍《孟子》;在你面前的,不仅仅是一本书,一本经典,而是一扇门,一盏灯。

 

你是否能走入这扇门,开启从此不同的人生之路;是否能接续古人之灯点亮你的心灯,让自己的人生大放光明,现在,都取决于你自己。

 

“论语一百”的营员

“论语一百”的营员

 

提起这扇门,这盏灯,我的内心对各位充满羡慕,对我自己则有些许遗憾。

 

因为我也多么希望,纵使我小的时候没有机会读经,我也能在大家这个年纪遇见这扇门,看到这盏灯。那么我的人生又将有怎样的不同。每每面对那些即将升入大学的朋友和大学生朋友交流读经,我都会想起这样一篇访谈,就是1996年季谦先生在他任教的台中教育大学(当时的名字是台中师范学院)接受的采访《进德修业 开风气之先——王财贵教授专访》,但是很显然我不是那么幸运,我也是十年后,也就是2006年才读到这篇访谈。而这一次我没有像错过第一届“论语一百”开营式那么幸运,因为即使我错过了十年前的开营式,因为那时我已经开始读经和推广读经,心中已经不再彷徨,这十年我可以欣慰自己并没有人生方向上的困惑和大问题,也些许有些进步。

 

而1996年的我,正在清华大学学习理工科,一方面我觉得很多外在的、物化的、实用学问不能满足我饥渴的心灵,一方面,大部分的同学们都在忙于考托福GRE或者准备直升读研读博,而我不想被这个高速旋转的精英教育体系裹挟前进,我的内心和这个世界在一天天拉扯和撕裂。清华大学聚集了丰厚的教育资源,我的老师同学都是各路英才,在外人的眼中,沿着这条路往下走,无论是出国还是读研读博,前途都是一片光明,然而我的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,不断地告诉我,这一切都和生命无关,这一切都和生命无关。现在回想起那些在清华园中迷茫的青春岁月,那些内心的焦灼与痛苦我还感同身受,可谓煎熬与折磨。因为人生最大的苦恼,莫过于不知道生命的意义,不知道存在价值,也不知道人生往何处去?!不知道在座的各位,你们是否也曾经经历这样的痛苦?

 

杨嵋老师在开营仪式上致辞

杨嵋老师在开营仪式上致辞

 

假如那个时候,我就有机会读到海峡这一边的这篇文章,很可能我的人生当时就完全翻转。因为在这篇访谈中,季谦先生提到了老清华的传统:“读书的本质是知书达礼。现代中国的学生,尤其是大学生,或许各有各的所长,但对于基本的人文素养,是相当不够的,相当不足的。

 

“比方说民国初年的时候,清华大学,清华大学虽是以理工为主的学校,但清华大学的学生也相当重视人文,至少,他们希望自己有人文素养,对人文有所向往。人文素养是基本的涵养,专业是进一步的事,可以说,人文是任何一个学院,任何一个学科,基本的素养。即对于人生的见解,对于人类文化的休戚与共的关怀,这样的教育应该是普遍的,不分科的。

 

“所以,他们请人文的学者,尤其是有关中国的学者开书单。起先请梁启超先生去开,梁先生的书单开了两百多本,是连中文系研究所的学生都没办法读完的。后来又请胡适开,开了将近两千本——梁启超先生就笑了,说,你开的书有的我都没看过,怎么要求一个读理工科的学生看呢?

 

于是梁启超先生又开了几本“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”,大概三十几本,《四书》《易经》《书经》《诗经》《礼记》《左传》;《老子》《墨子》《庄子》《荀子》《韩非子》;《战国策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《资治通鉴》《宋元明史纪事》;《楚辞》《文选》《李太白集》《杜工部集》《韩昌黎集》《柳河东集》《白香山集》。其它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。“以上各书,无论学矿、学工程学皆须一读。若并此未读,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。”可见中国读书人不管在哪一个科系,都要对中国文化有基础的认识。

 

五四时代的文化主张是人类史上最坏的示范!它为了吸收别人的文化,而居然放弃了自己的文化!其实,中国人如果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基础,这个基础不会妨碍他放眼世界。而且,以自己的文化基础作底,更能够学习西方文化,甚至,可以说,有自我文化基础的人才比较容易吸取别的文化的精华所在。一个具有兼容中西的雅量的人,纵使无法学尽中西文化的所有内容,但,他除了自己的所长之外,也较会有宽阔的胸襟尊重其它文化的成就。

 

而且在这篇访谈里面,季谦先生也谈到了大学生的读书方式说:

 

我提倡五十遍读书法,就是指,如果大学生能把他选的一本重要的书读个五十遍,只要把那一本书读过五十遍,他的语文能力很快就会提升,他也能从其中学到许多安身立命、为人处事之道。有这么一部书作为基础,‘通一经而通群经’,他将来就比较容易阅读别的书籍、了解别的经典,因为经典都是大生命、大智慧,彼此是相通的。所以,我建议,大学生面对那么多书,先选一本作为他的主修,最少读它五十遍,其它的书就作为副修,有时间就多涉猎一点。不过至少要有一本书读得很熟,融入在自己血液里边。这是最简便,也是最快速成长自己的方法。

 

至于懂不懂没有关系,看到不认识的字,不要紧张;不懂的句子,也不要理它,读完再说!读了十遍八遍,再去查字典都来得及,读过二十遍三十遍再看批注。那时候文句都熟了,前后就比较容易贯通,所谓‘触类旁通’,这时候就渐渐有读书的乐趣了,回去再看古人的各种批注,互相参究,更能增强自己了解的深度。念到五十遍,批注也看了三五种,大概对于这本经典就有相当的功力了,那会奠定一辈子学问的基础。

 

当然后来季谦先生更加提倡的是经典一百,然而这段话中已经指点了最好的学习方法,也有深刻的关于学问与教育的思考,经典五十和经典一百的道理是一样的,辞熟而义透。当然,等到二零零几年我听到先生在台中师大的讲课,已经是经典一百了,那时先生说,选修他课程的学生,如果把所学经典读100遍,那一门课就可以得到90分。

 

然而很可惜,当年的我,没有机会在校园中遇见这样一位先生。这当然是我个人的福分不够,不是我的老师们的过错,因为高校老师们也是这百年来实用主义教育中的受害者,在校园中期许能遇到这样教导学生的老师,在此时代是奢望。在1996年,季谦先生是这样表达他对当时大学生有什么看法,今天看来仍然令人警醒:

 

没有‘道’!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志气,能够孜孜矻矻为进德修业而努力,乃至于废寝忘食的,不可多得,甚至千百中无一,所以令人忧心!文化前途茫茫!很少找到有志气的。如果有用功的,但是没有‘志’,他所用的功往往没有方向,也是浪费,‘苗而不秀,秀而不实。

 

季谦先生是这样表达他对学生的期许的:

 

我期许我的学生‘进德修业’。凡是学生达不到这个地步的,我就面有忧色;凡是学生达不到这个地步的,我就觉得是一种遗憾,我就感慨。嗯,深有感慨!但是呢,大部分还是达不到。他们不是以进德修业作为生活的核心,他追求的不是生命的本质、本分,等于放弃了自己生命的意义。孟子说:‘人有鸡犬放,则知求之;有放心而不知求,此之谓失其本。’所以,‘学问,求其放心而已矣!’

 

纵使我是一个非常愚钝的人,我相信如果当年我在大学的时候能遇见这样的先生,听到这样的教导,我会非常感激,非常接受,因为就是为了这样的教导,我在大学毕业后的六年中不断地寻找,甚至大学毕业还改换专业,学习古典印度学,学习这种智慧之学。虽然学业顺利,在北大又获得印度学硕士学位,并在季羡林先生的推荐下获得奖学金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。然而,从理工科到文科,从中国到西方,我对于生命的困惑并未因此减少,我甚至怀疑人生是否无解?

 

直到2002年,看到季谦先生的《一场演讲,百年震撼》,我才猛然明白,因为过去一百年中教育在全球全面的实用主义化,无论理科文科,无论西方东方,概莫能免。我才真正看到生命中的这扇门,这盏灯。

 

很庆幸,那一次我没有错过。

 

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走得早,走得远,而是,要走在道上。可以快,可以慢,但是不能上错道,走错方向。

 

而各位,你们今天面对的,正是这扇门,这盏灯。

 

我祝福各位,身心安顿,沉浸其中。

 

期待三十天后,你也能打开这扇门,找到你生命之道,点燃你生命之灯。

 

文稿 | 杨嵋

摄影 | 荣渊 叶微微

原创文章,作者:文礼书院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enli.ac.cn/zhong-yu-yu-dao-ni.html

(1)
上一篇 2019年7月16日 上午9:53
下一篇 2019年7月28日 下午5:00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文礼平畴公众号
文礼书院视频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