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礼常谈 | 志于道

依古人的意思,这个横列的、广开的学问是间接的开展,它要以直接的、纵贯的、高明的智慧做主,做本。那所谓的高明而纵贯的学问,其实就是智慧的学问,它是从生命直接发出来,就是志道、据德、依仁。有了道、有了德、有了仁,则也会主动地去要求有那横开的广博的,所谓游于艺的学问。

编者按:在文礼书院的课业与生活,无论大小,院长季谦先生必给学生以随机指点。本篇为一次拜圣训勉时季谦先生随机指点学子的讲话实录。

 

所谓的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,志道,据德,依仁这三件事情是直接贯通的,而游于艺,则是间接的。或者说志道、据德、依仁是纵贯地说,一贯而成;游于艺是横列地说,是广开出去。这个“艺”,可以了解为一般说的各种技艺,其实“艺”字有多种意义,艺本是树种、植物的意思,树种就有生长,有表现,有成就,引申为学问才华的表现或文化智慧的成就。古人有“六艺”之说,可有两种解释,一是指六经,六经也叫做六艺;另一是指小学的礼乐射御书数,前者可称为大六艺,后者称为小六艺。为什么呢?因为它们是六种学问或六种生活的技能,凡是学问或生活,都是表现,表现,是横向的开展。但是依古人的意思,这个横列的、广开的学问是间接的开展,它要以直接的、纵贯的、高明的智慧做主,做本。那所谓的高明而纵贯的学问,其实就是智慧的学问,它是从生命直接发出来,就是志道、据德、依仁。有了道、有了德、有了仁,则也会主动地去要求有那横开的广博的,所谓游于艺的学问。

 

因此,我们书院的教育,最重要的就是志于道,志道真了,其心必定有根有据,而有所“得”,生命从得于道而来的所思所行,便叫做“仁”,所以,依于仁,其实就是依于道,依于德,所以我们只谈志于道就可以下贯一切了。这种道理,每一个人都要自己再想一想,扪心自问一下,你有没有志于道了?如果你自己认定你是有志于道了,那就恭喜你,你要依照你所志的道而行。但你所志的那个道,是何样的道呢?你也要随时检察它纯粹不纯粹,所谓“惟精惟一”,你才能“允执厥中”。不过,现在你恍恍惚惚中有个“影子”,已经不错了,如果能够有个“洞见”,就更好了;那如果真是透澈地了悟之,亲切地体贴之,能够以之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公,所谓“鸢飞戾天,鱼跃于渊”地随时活泼泼地,那真是文礼书院的好子弟了。可见志于道之志,是有纯度的,但是,目前只要求你有了这种向往,稍有这种体会,慢慢地也就可以上路了。

 

 

文礼常谈 | 志于道

 

 

孔子教人,期待很高很深,但也不急于求成,所以说:“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;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;可与立,未可与权”。各位请想一想,你是不是已经与人共学了?那当然是,因为你在书院中有师友一起学习啊,但要进一步问的是,你有此自觉吗?你是真的想要“进学”吗?还是只是出于被迫的无奈?好,你想进学了,但是否能“适道”呢?也就是向于道?向往于人生应走的路?假如只为了“知识”的长进,而没有“道”的话,那你心里还是不会很安定的,你的学问进步也不能扎实,也就是说你还不能认识你来此求学的意义,也可以说你自己还不认识自己,所以,你并不能自主自律地求学。

 

如果,你还没“适道”,那么你可以来找我,或者我们班上的同学也可以跟我提供名单,看看哪些人还没有志于道,还不知道来书院的意义,那我就有责任加强跟他的谈话,看看能不能够给他一些点拨——不过,最重要的关键还是他要有一点愤悱之情,才能够接受启发。孔子所谓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,没有愤悱之情的人,即使圣人来了,也没办法啊。当然,我最希望的,是每一个人从自己读经解经或阅读当中,愤然而起,“若夫豪杰之士,虽无文王犹兴”。我看最近我们整个书院同学的状态至少是相当稳定的,大家上课和自习的情况都相当认真。只是你的心灵,是不是悦乐于此,那还不晓得。希望你能够真的立下志愿,志于道,让你不仅现在是悦乐安然的,你应立志在整个书院学习的十年中,都是安然的,而且是可以终身安然的。如果这样,你就注定是一个终身幸福的人了。每个人自己常常要反省,持定此志,一稍有走作,马上就恢复,“不远复,无祇悔,元吉”,元吉,就是自天佑之,大吉大利。

 

好,我就讲到这里,谢谢各位!

 

时间:2019年3月2日

录入:叶竹轩、侯信祐

修订:王财贵

原创文章,作者:王财贵(季谦先生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enli.ac.cn/zhi-yu-dao.html

(5)
上一篇 2023年1月5日 上午11:50
下一篇 2023年1月10日 下午11:35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文礼平畴公众号
文礼书院视频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