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一年之计在于春。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,每个人心中也充满了生机和希望,孔子说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春天正是人生发出愤悱之情来跟天地互相应和的季节。
4月7日至9日,我们再次相聚温州滨海,在这个春天,用聆听季谦先生讲学的方式来启发我们的愤悱之情。
今年文礼书院举办的讲学将分别在春夏秋冬各进行一次,季谦先生将依次详细讲述儒释道三家学问,完成中国文化系列讲学。此次春季讲学的主题是“儒家之大成——先秦诸子与孔孟之教”。
会前
5日,会务组全体提前一天到达会场,立即投入到准备工作中。布置会场、准备资料袋,大家为道义而工作,忙得不亦乐乎。
6日,讲学的报到工作正式开始。会务的接站小组在机场迎接全国各地参学的师友们,并派专车送至酒店,高效便捷地办理好签到入住流程,以便能尽快休息解除旅途劳顿。
来到会场后,大家立即开心地投入到准备工作中,分装资料袋
接站组与参学师友于机场
签到组就位,高效便捷地办理签到入住
讲学
7日,众人期盼的讲学正式开始。季谦先生入场,现场三百名师友报以热烈的掌声,而在全世界各地,有上百个直播帐号,保守估计超过一千人在同时观看此次讲学的直播。此刻,此心同彼心,天涯共此时,大家都在用同一份愤悱之情来迎接讲学的到来。
季谦先生与嘉宾握手问候
季谦先生正式开讲,第一讲的题目是“经典之意义——读经、解经之心法;《论语》基本概念”。季谦先生从根源处讲起,通过剖析讲学一辞的由来,展现了“讲学”中所蕴含的深意。既而先生讲到做学问的关键是把握要领,形成体系,读经的心法是接受启发,让心中本有的智慧浮现,体贴圣心,以圣人为榜样,相互印证。最后,季谦先生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种整全的心态,随时长进,对得起自己,对得起天地!
季谦先生开讲
以下为精彩摘录:
讲学这个词语很有重量,是不能随便用的。因为这个词语来自于《论语》,孔子曾经说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”,孔子说自己还有四种忧愁。第一个是“德之不修”,如果德没有修好这是他的忧愁;第二是“学之不讲”,如果学没有讲好也是他的忧愁;然后“闻义不能徙”,听到一句有道义的话,居然不能走上有道义的路,这是孔子忧虑的;“不善不能改”,如果发现了自己有不善,他居然不能够化出改掉,这也是忧虑所在。这四个方面其实只是两方面。为什么呢?你看德不修跟闻义不能徙,还有不善不能改是同一件事,就是修德。四句里面有三句是讲修德,可见孔门之教以德为本!
只有一句讲另外一个事情,“学之不讲”。讲学,我认为有两个意义,一是孔子当然很有学问,可以讲学给弟子听。孔子就说,我没有很认真地来教我的弟子,这个是“学之不讲”的意思。他们讲这个学不是讲了吗?但是如果弟子如果没有接受到这种教导,请问学讲了吗?所以讲学不容易啊。
另一个解释,“学之不讲”,或许孔子不是说他在讲学给人听,而是讲究,就是去考察、去研究。因为讲学的“讲”其实是你要去丰富你的心灵,你才能够讲。所以“学之不讲”也可以说是,他自己的学问有没有一直去提升,一直去扩充。如果这样,(讲学)对自己来讲也是无穷无尽,所以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,讲学确实是不容易的。
我也曾经想过怎么讲,如果这样照章讲讲,我觉得会比较沉闷,资讯面上会收获一点。但是我们所讲的可能还不是知识的层面,我希望讲得更高,就是有智慧的层面。当然,我尽量不要讲资讯的层面,那么在知识跟学问之间,知识就是比较确定,学问就是比较有系统,智慧就是浑然一体,我是希望能够讲学问,这个学问必定是从知识而来,有系统的知识,而向往于智慧,希望能够从此开启一点智慧,这样就要有特别的讲法,至少是我认为这样才能够达到我的期待。
读书分两种方法。一种是我就是去读读读,到最后了解了读书的方法,他也可以教导别人读书的方法。另外一种是先对读书的方法有一些了解,我们应该怎么读书,然后去读书。其实这两者也不相冲突,你先了解读书的方法再去读书,你在读书的过程中,会增加对这个方法的认识的清楚度,还可能会稍做改善。或者你先去读书,自己渐渐会有心得,得出读书的方法。其实去读书用功比较重要呢?还是有读书的方法比较重要呢?这个就很难说,两者同时并进。但是大体上说如果先知道这个方法是很有益处的,是很占便宜的。
文字整理:徐金霞(内容未经季谦先生修订)
王潭龙老师连续第三次担任讲学主持人
下午,讲学继续进行,季谦先生继续上午的话题。并正式进入主题,对经典本义和孔子的人格及学问进行深入地讲解。孔子知“道之必行于世”而在当时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,他的精神影响了两千多年,直至今日。季谦先生勉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眼光,走上这一条惟一的人生光明之路。
以下为精彩摘录:
我曾经说如果有一份工作,既是为了自己,又是为了他人,又是为了天下, 既是一时的,又是永久的,这件工作就是值得的,越做越愉快。有时候不是为了把工作做成,只要做,就有益了,不以成败而论。但是虽然不以成败而论,它必定会成,立于不败之地。这种工作世间是有的,在哪里呢,其实是在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,大部分人所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,对人有益,是不是对己有益呢?要这样看,只要做的事情不是害人的,那一定就有对己有益的成分在。但最能表现这个价值的,应该是教育。如果一个真了解教育之道的人,当你在教人的时候,教人就是教自己,立刻发现它是有益于人,有益于己。所以我们推广读经教育,我称为立于不败之志业,就是这个意思。
古人说,在官好修行。因为他只要起心动念时起一个善念就可以影响一批人,几十万乃至几百万。如果有这样的工作可做,实在是人生的大幸。我今天中午听他们(注:指参学嘉宾)说,他们除了在工作岗位上做工作之外,他们还很关心文化、教育,关心文化教育就可以带动一方风气。
我们一起来互相勉励,来体贴这样的精神。也不必要求自己体贴得多么深刻,一下恍然大悟,这是很不容易的,人生有一点推进就很值得庆幸了。一步一步往前进,不要贪多勿得,也不要两脚倒空。这样既安稳,又有希望。像这样,就可以自己读书。有时候不必听讲,你所读的书都活了,随时可以体会。体会了人生的道理就可以鼓舞自己去追求人生的学问,因为所有道理都是相通的,所谓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,学与思一步一步在前进,你不学也可以思,一面思也可以学,思而不学很容易成为虚幻,所以要学思并进。
道理之所在就是必然的,必然的就是永恒的。经典出自人性,而人性是客观的,所谓客观的就是指每个人的人性都是一样的。往上说人性来自天地,具备于每个人的心灵中,往以后说,人性是可以发展出来的,发展的历程就是你的学习跟实践。能够本诸于人性而发展,必定合乎道理的,这个称为理性。合理,就是合于客观的道理,不是主观的情绪。有合理的性质称为理性。
文字整理:王燕之(内容未经季谦先生修订)
分享
晚上,讲学活动进行主题分享环节,今天的主题为“读经教育”。
首先,文礼书院学术执行官杨嵋博士以“文礼书院的时代意义”为题做主题分享。 杨嵋博士简单回顾了西方古典教育的历史,说明了西方自古以来也是有着严格、背诵的传统。随后她介绍了近代以来的实用主义思潮对古典教育的巨大冲击,而当今这个时代正是古典教育复兴的时代。文礼书院在这个时代则有其特别重大的意义。
文礼书院学术执行官杨嵋博士分享
杨嵋博士分享后,几名正值假期的国际学校学生上台做了一场多语读经展示,七名学生分别以中文、英文、德文,梵文,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六种语言进行了经典唱诵或朗读。特别是古希腊文和拉丁文,孩子们只是刚学不久,但是唱诵得相当熟练,处理得也颇为到位,不禁令人感叹孩子的学习能力之强。
国际学校学生多语展示
最后的分享环节,进行了一场嘉宾访谈,五位嘉宾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,有不同的生活经历,其中有信心坚定的读经家长,有海峡对岸的读经推广元老,有在海外生活二十余年的国学推广者,还有来自新加坡有东西方学习经历的年轻学子。但是都有同样的一份对于经典的情怀。他们的精彩分享记得了场内的阵阵掌声(详情敬请关注后续报道)。
至此,第一天丰富而充实的讲学活动圆满结束!
⁜征集通知⁜今天在全世界各地有一千多名师友共同聆听了讲学,欢迎远程参学的师友将您在线观看的现场照片到后台与我们互动,集体学习或个人观看均可,并注明您的学习地点或团体名称,我们将在后续的报道中集结发出。
(编辑:子正 摄影:华生 王亮)
原创文章,作者:文礼书院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enli.ac.cn/jiang-xue-bao-dao1-2018.html